絲瓜又名天洛(天羅)、布瓜。絲瓜原產于印度,元朝引種我國。南方栽培絲瓜歷史已久,隨著人們口味的變化,北方絲瓜的栽培也已逐漸推廣開,絲瓜的銷售量隨年增加,品質不斷提高,深受廣大市民的歡迎,已成為夏、秋季供應市場的果類蔬菜之一。絲瓜以嫩瓜供食用,瓜肉細膩柔軟、清香滑口,炒食或煮湯皆可,味道鮮美。
絲瓜具有清暑解熱,清痰止咳等醫療價值,絲瓜絡可以代替海綿,又是造紙和人造纖維的高級原料,所以絲瓜有較大發展前景。
一、特征特性
絲瓜是1年生蔓性草本植物,根系發達,主根入土可達100cm。主蔓長可達12m以上,分枝力極強,但一般只分生一次側枝,側枝很少再分側枝。一般在主蔓10節左右開始出現雌花,自一朵出現后,以后每節都能著生雌花,但是成瓜的比例與水肥條件及管理水平密切相關,在良好的生長條件下,絲瓜一般呈筒形或棒槌形。瓜面有棱或無棱,瓜皮綠色,嫩果的果肉淡綠白色,老熟瓜瓜皮褐色或黑褐色,外皮下生網狀強韌纖維即絲瓜絡。瓜種一般黑色,也有白色的。
絲瓜原生長于高溫多雨的熱帶,因此,喜高溫潮濕,耐熱性強,是喜好較高溫度的蔬菜作物之一。絲瓜也較耐濕,短時間水淹之后仍可健壯生長。絲瓜zui適宜的生長氣溫為18~24℃,開花結果盛期要求的溫度更高,平均為25~30℃,但不耐寒。絲瓜根系發達,適應性強,對土壤和肥料的要求不甚嚴格。絲瓜屬于短日照植物,但經過長期的品種選育,絲瓜不同品種對光照長短已表現出了較大的差異。
絲瓜在栽培過程中,逐漸形成兩種類型,就是普通絲瓜和棱角絲瓜。①普通絲瓜,瓜條較長,多為圓筒狀或長棒狀,嫩瓜有密毛,無棱,皮光滑或具細皺紋,肉細嫩,適應性強,容易栽培。北方多有種植。②棱角絲瓜,掛面只有極明顯的凸起棱線,瓜條呈圓錐形、棒形和紡錘形,皮薄肉厚,品質好,南方栽培較多。
二、栽培技術
(一)整地做畦
絲瓜定植或直播較晚,需要較大的行距,又需要搭架,為了合理利用土地,提高復種指數,多與其他蔬菜實行間作套種。在栽培前作物時,預先留出絲瓜的栽植行。絲瓜主根深,生長期長,耗肥量大,不易徒長,瓜行可深耕25~35cm,施用大量的有機質肥料作基肥,一般畝施腐熟的禽類糞肥4000~5000kg,過磷酸鈣25~40kg,硫酸鉀15~25kg,深翻作畦,畦寬1.5m。
(二)播種育苗
絲瓜既可以育苗,也可以直播,生產上為了合理利用土地,充分利用適宜絲瓜生長的季節以增加產量,提高經濟效益,提倡育苗移栽。育苗可以用紙筒、營養缽等進行,播種前先給苗床澆足底水,用50~60℃溫水燙種后,再用30℃溫水浸種12~24小時,然后用清水沖洗種子,用濕布包好放在33℃左右環境中催芽,當種子有50%萌芽時,按10cm×10cm距離點播于苗床上,覆蓋營養土2cm左右,苗期應控水控溫,一般出苗后溫度白天保持25~30℃,夜間保持在15~20℃,地發干或苗出現萎蔫現象時才澆水。定植前進行低溫煉苗。當幼苗長出3~4片真葉,斷霜后定植于露地。
(三)定植
每畝栽苗1500~2000株,雙行種植,株距40~60cm。定植時選擇優質苗,淘汰弱苗,帶坨定植,保護根系,有利緩苗,定植后及時澆定根水。
(四)田間管理
1、中耕除草、培壟:角果緩苗水后,前茬作物收獲完畢,未搭架之前,應進行一次較深的中耕,清除雜草,疏松土壤修整溝路,搭架后,再適當地進行幾次中耕,避免傷根,結合中耕進行適當培土。
2、肥水管理:絲瓜生長期長,葉、莖、蔓生長量大,花果多瓜粗大,所以除施足基肥外,需經常追肥,以滿足連續開花結果和莖葉不斷生長的需要。絲瓜采收前,以控為主,看苗施肥。頭批瓜采收后,以促為主,宜大水大肥,每采收1~2次必須追一次肥,一般可每畝每次施用硫酸銨15kg或尿素7.5kg或硝酸銨10kg,也可施用復合肥料,每畝每次7.5~10kg,追肥應結合澆水進行。絲瓜喜溫,整個生長期需水量也較大,特別是盛果期處于高溫伏旱時期,需及時澆水以滿足絲瓜生長對水分的要求。
3、搭架,植株調整:當瓜蔓長到30~50cm時,開始搭架引蔓;棚架一般有平棚和四角架,生產中常用四角架,四角架插法是在相鄰的4個植株旁分別插上竹竿,然后將4個竹竿的上部收攏扎牢。引上瓜蔓,待瓜蔓爬滿時,在架間再搭竹竿,擴大瓜蔓的伸展空間。絲瓜主側蔓都能結果,側枝過多易消耗養分,而且影響主蔓生長和結果,為提高產量和質量,應及時整枝打岔,摘除過多的活無效的側蔓。盛果期,在蔓葉茂密的情況下,要摘除過密的老葉黃葉,避免通風透光差而引起落花落果。
4、采收:一般情況下絲瓜從定植到采收約需50~60天,從雌花開到采收瓜約需7~10天,絲瓜以嫩果供食,且連續結瓜,采收早或晚都會影響產量和品質,判斷采收的標準一般是:果梗變光滑、瓜皮顏色變深綠,果面茸毛減少,捏之略有緊密實感即可采收。開始采收時,3~5天采收1次,盛果期1~2天采收1次。
|